BIM造价 /
资讯详情
BIM在国内应用的现状
2018-01-04
5569
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,建筑规模越来越大,所涉及的专业也越加复杂,建筑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考验。BIM作为目前国内工程建设领域最受追捧的应用技术,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。现在,就和大匠通科技官网的小编一起来看一下BIM在国内应用的现状吧!
1、BIM概念和优势
建筑信息模型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),简称BIM,最早于1975年,由“BIM之父”——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arles Eastman教授创建。简单说,就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,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基础数据模型,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的相关信息详尽的数字化表达。BIM理念的诞生一方面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,另一方面也迫于人类建造项目的超大型化、复杂化的压力。进入21世纪,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。在计算机、大容量存储、网络等硬件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,对于海量数据的管理、分析、量化、传输、共享已经没有技术瓶颈。
BIM建筑数据模型不仅仅是简单的将建筑的各阶段的数字信息进行集成,更有价值的是对大数据信息的分析挖掘应用。在大数据时代,各种数据在BIM信息平台上丰富和传递后的附加值非常大。在设计、建造以及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中,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实现集成管理,通过信息数据模型和管理行为模型的相互匹配,促成了整个建造运营过程管理理念及方法的根本改变,促进了管理模式的变革,大大促进了产业生产力的发展。
2、国内BIM发展现状
我国从2003年开始引入BIM系统的概念,但是目前国内BIM的应用主体主要为设计单位,应用项目主要为空间建模和碰撞检测,这些应用只涉及BIM的冰山一角。在2010年,清华大学通过研究,参考NBIMS,结合调研提出了中国建筑信息模型标准框架(Chines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,简称CBIMS),并且创造性地将该标准框架分为面向IT的技术标准与面向用户的实施标准。
2011年5月,住建部发布的《2011-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》中,明确指出:在施工阶段开展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,推进BIM技术从设计阶段向施工阶段的应用延伸,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衰减;研究基于BIM技术的4D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型复杂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,实现对建筑工程有效的可视化管理等。通过对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收集整合,不仅对单体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设计、施工、运营阶段中节约资源和时间的投入,更在建筑形成集群后,提高城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。2010与2011年,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地产专业委员会、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分会、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、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组织并发布了《中国商业地产BIM应用研究报告2010》和《中国工程建设BIM应用研究报告2011》。虽然样本不多,一定程度上反映了BIM在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现状。根据两届的报告,关于BIM的知晓程度从2010年的60%提升至2011年的87%。2011年,共有39%的单位表示已经使用了BIM相关软件,而其中以设计单位居多。
最关键的是2015年的6月16日,住建部发布了一个推进BIM的指导意见,其中有两条规定,到2020年末,就企业而言,甲级的勘察设计院和特级一级的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具备BIM的集成应用能力;就项目而言,90%的政府投资项目要使用BIM。这个指导意见对于BIM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扶持力度。
在产业界,前期主要是设计院、施工单位、咨询单位等对BIM进行一些尝试。最近几年,业主对BIM的认知度也在不断提升,SOHO董事长潘石屹已将BIM作为SOHO未来三大核心竞争力之一;万达、龙湖等大型房产商也在积极探索应用BIM;上海中心、上海迪士尼等大型项目要求在全生命周期中使用BIM;其他项目中也逐渐将BIM写入招标合同,或者将BIM作为技术标的重要亮点。
3、BIM促发新的管理体系
传统的管理模式更着重于人的主观分析,而基于的信息量偏少、片面都是导致人主观判断偏差的关键因素。与此相反,BIM系统则整理了全过程资料,信息量丰富全面,而且基于计算机技术,使得查询、分析、汇总、统计等等都不费吹灰之力。因此,基于信息时代的BIM全新管理模式比传统模式来得更全面、准确、客观。
BIM的最大价值在与准确描述项目全生命周期,这一作用已经被大家所公允。阶段式的管理模式已无法促发它的整体价值的体现,而且由于阶段式管理模式的投入成本和利用率比值较大,BIM的真正价值会被传统管理手段的优化所掩盖。因此,目前急需一种全新的、着眼于全过程的管理模式在时间维度上与之相匹配。
1、BIM概念和优势
建筑信息模型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),简称BIM,最早于1975年,由“BIM之父”——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arles Eastman教授创建。简单说,就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,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基础数据模型,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的相关信息详尽的数字化表达。BIM理念的诞生一方面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,另一方面也迫于人类建造项目的超大型化、复杂化的压力。进入21世纪,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。在计算机、大容量存储、网络等硬件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,对于海量数据的管理、分析、量化、传输、共享已经没有技术瓶颈。
BIM建筑数据模型不仅仅是简单的将建筑的各阶段的数字信息进行集成,更有价值的是对大数据信息的分析挖掘应用。在大数据时代,各种数据在BIM信息平台上丰富和传递后的附加值非常大。在设计、建造以及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中,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实现集成管理,通过信息数据模型和管理行为模型的相互匹配,促成了整个建造运营过程管理理念及方法的根本改变,促进了管理模式的变革,大大促进了产业生产力的发展。
2、国内BIM发展现状
我国从2003年开始引入BIM系统的概念,但是目前国内BIM的应用主体主要为设计单位,应用项目主要为空间建模和碰撞检测,这些应用只涉及BIM的冰山一角。在2010年,清华大学通过研究,参考NBIMS,结合调研提出了中国建筑信息模型标准框架(Chines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,简称CBIMS),并且创造性地将该标准框架分为面向IT的技术标准与面向用户的实施标准。
2011年5月,住建部发布的《2011-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》中,明确指出:在施工阶段开展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,推进BIM技术从设计阶段向施工阶段的应用延伸,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衰减;研究基于BIM技术的4D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型复杂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,实现对建筑工程有效的可视化管理等。通过对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收集整合,不仅对单体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设计、施工、运营阶段中节约资源和时间的投入,更在建筑形成集群后,提高城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。2010与2011年,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地产专业委员会、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分会、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、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组织并发布了《中国商业地产BIM应用研究报告2010》和《中国工程建设BIM应用研究报告2011》。虽然样本不多,一定程度上反映了BIM在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现状。根据两届的报告,关于BIM的知晓程度从2010年的60%提升至2011年的87%。2011年,共有39%的单位表示已经使用了BIM相关软件,而其中以设计单位居多。
最关键的是2015年的6月16日,住建部发布了一个推进BIM的指导意见,其中有两条规定,到2020年末,就企业而言,甲级的勘察设计院和特级一级的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具备BIM的集成应用能力;就项目而言,90%的政府投资项目要使用BIM。这个指导意见对于BIM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扶持力度。
在产业界,前期主要是设计院、施工单位、咨询单位等对BIM进行一些尝试。最近几年,业主对BIM的认知度也在不断提升,SOHO董事长潘石屹已将BIM作为SOHO未来三大核心竞争力之一;万达、龙湖等大型房产商也在积极探索应用BIM;上海中心、上海迪士尼等大型项目要求在全生命周期中使用BIM;其他项目中也逐渐将BIM写入招标合同,或者将BIM作为技术标的重要亮点。
3、BIM促发新的管理体系
传统的管理模式更着重于人的主观分析,而基于的信息量偏少、片面都是导致人主观判断偏差的关键因素。与此相反,BIM系统则整理了全过程资料,信息量丰富全面,而且基于计算机技术,使得查询、分析、汇总、统计等等都不费吹灰之力。因此,基于信息时代的BIM全新管理模式比传统模式来得更全面、准确、客观。
BIM的最大价值在与准确描述项目全生命周期,这一作用已经被大家所公允。阶段式的管理模式已无法促发它的整体价值的体现,而且由于阶段式管理模式的投入成本和利用率比值较大,BIM的真正价值会被传统管理手段的优化所掩盖。因此,目前急需一种全新的、着眼于全过程的管理模式在时间维度上与之相匹配。
以上就是BIM技术在我国国内的应用现状,如果想要了解更多BIM资讯,欢迎登陆大匠通科技官网。